經濟如何實現持續成長?這是經濟學領域最核心的提問之一。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從古典、新古典到內生增長理論,每一個都反映了特定時代的觀察與思考。

古典增長理論:人口與資源的永恆拉鋸
最早的經濟增長理論由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提出,其觀點帶有一絲悲觀色彩。古典增長理論認為,從長遠來看,人均收入最終將回歸到僅能勉強維持生計的水平。
這個理論的邏輯是這樣的:當技術進步帶來短暫的生產力提升和收入增加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進而刺激人口加速增長。然而,勞動力存在「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也就是說,增加的勞動力越多,平均每個人能創造的產出反而會下降。最終,這會將人均收入拉回到僅能餬口的水平。
因此,古典理論的結論是,技術進步的長期結果只會造就一個更龐大但不會更富裕的人口,生活水平無法獲得實質的提升。
新古典增長理論:尋找外來的成長火花
與古典理論不同,由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試圖分析影響人均產出長期增長率的關鍵因素,包括儲蓄/投資率、技術變遷率及人口增長率,並找出經濟將趨向的均衡狀態。
這個理論建立在兩個核心前提之上:首先,資本存在邊際報酬遞減;其次,儲蓄與投資本身並不影響技術進步的速度。
在這個模型中,雖然提高儲蓄率或應對人口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穩定狀態,但真正能夠帶來人均產出持續增長的,是來自外部的「技術進步」,然而,這個理論並未解釋技術為何會進步,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外生變數。
內生增長理論:增長的動力源於內部
為了解決新古典理論的局限,內生增長理論應運而生。
這個理論觀點與新古典模型相反,認為經濟可以實現永久性的更高增長,也更符合當代經濟現象。
內生增長理論的核心突破在於,它認為資本不存在邊際報酬遞減,尤其是「知識資本」。知識具有正面的溢出效應,可以被共享,從而帶動整體生產力的提升。此外,這個理論也強調,儲蓄與投資能夠直接影響技術進步的速度。
當企業或個人進行投資時,不僅累積了實體資本,也可能透過研發和學習創造出新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正是驅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引擎。
從悲觀到樂觀的思維演進
從古典、新古典到內生增長理論,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思維脈絡:
- 古典理論點出了「邊際報酬遞減」這個增長的根本限制。
- 新古典理論承認了這個限制,但指出外生的「技術進步」是實現長期增長的關鍵。
- 內生增長理論則更進一步,將技術進步「內生化」,認為源於知識、儲蓄與投資的內部動力,可以克服報酬遞減的束縛,帶來持續的增長。
這趟理論之旅不僅展現了經濟學家對增長動力日益深刻的理解,也為我們思考如何透過政策(如鼓勵創新、投資教育)來促進長期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