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是一個害羞且消極的人,但對於觀察人類以及世界有一些興趣,在個性上它是一個溫和、注重細節以及富有邏輯的人。
聽完上述的描述,你認為史蒂夫的職業是?
A. 圖書館管理員
B. 農夫
上述的小故事,約有90%的人認為史蒂夫是一位圖書館管理員。而這些人實際上受到自己直覺的誤導,進而選擇了不合理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捷思偏誤」。
以小故事來說,大部分的人判斷史蒂夫是一名圖書館管理員而不是農夫,是受到史蒂夫特質的描寫所影響,認為這些特質敘述應該更符合圖書館管理員而非農夫。
然而若站在機率的角度,農夫與圖書館管理員這兩類就業人口的比例,應是前者遠遠多於後者。人若是理性的,大部分人會認為史蒂夫是農夫而非圖書館管理員。
舉例而言:
若農夫與圖書館管理員的就業人口比例是9:1,且這兩類人口總和是50人,如下圖:
則史蒂夫職業是農夫的機率為P(農夫)=45/50=90%;是圖書館管理員的機率為P(圖書館管理員)=5/50=10%
重新估計機率
上述的分析實際上並不完整,他缺少了對於史蒂夫個人特質的判斷。假設圖書館管理員中有60%符合史蒂夫的特質,農夫中有10%符合該特質。
則史蒂夫職業是圖書館管理員以及是農夫的機率為:
納入對史蒂夫特質的考量後,史蒂夫是圖書館管理員的機率增加,是農夫的機率下降,但仍然是身為農夫的機率比較高。這告訴了我們,若我們只單純基於人口與職業別的關係這一資訊就做決定,則我們仍有可能錯估。
直覺是如何誤導我們的?我們的大腦直接將農夫符合史蒂夫特質的機率與圖書館管理員符合史蒂夫特質相比,而忽略了對於各職業人口基數的考慮。
另個捷思偏誤案例
多數的例子中,人們被自己大腦誤導的情況可能更嚴重
讓我們再看個小故事:
琳達31歲,單身、健談且非常聰穎。她主修哲學,對於歧視歧視以及社會正義非常關心,並且時常參與反對核能的社會運動,請問琳達比較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 琳達是一名銀行行員。
B. 琳達是一名銀行行員且熱衷於女權運動。
讀者可以想想看,自己認為琳達更有可能是何者?
在研究中發現,有將近85%的人,認為琳達更有可能是B。
但這完全是不合理的選項。琳達是A的機率應該永遠大於B,如下圖所示。
P(A|符合特質)=P((參與女權運動+未參與女權運動)|符合特質)=1
P(B|符合特質)=P(未參與女權運動|符合特質)=40%
實際上,B選項的人完全包含在A選項裡,因此當B選項是對時,A選項也會對,而A選項對時B選項未必會對。
這個研究說明了實際上人們為了要快速地做決策,並且降低大腦的負擔,會在
這個研究說明了實際上人們為了要快速地做決策,並且降低大腦的負擔,會在下意識選擇直覺性的思考,而這直覺性的思考,便宜行事的代價就使得人選擇了錯誤的決策。
結論
若是靠個人主觀的判斷,在投資理財上很容易就陷入捷思偏誤的陷阱,舉例而言:許多人認為理才要成功,一定就必須找到飆股,找到在對時間內暴漲的股票,而忽略了長期持續參與市場,才是能夠讓複利效果穩定發揮的關鍵要點,也才是我們在制定長期投資計畫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