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都會將政治與 投資 無形之中畫等號,以臺灣為例,每每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不符合 投資 人的想法時, 投資 人便會開始產生不安的情緒,並將其 投資 失利或是景氣蕭條怪罪於政治的問題。不僅是臺灣的政治局勢,北韓核武試射時,記者總是會訂下「北韓緊張局勢釀全球股市恐慌」之類令人震懾的新聞標題,或者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時,記者卻是提出「川普當選美國股市沒垮還大漲」等新聞報導並詳細分析,這些都是將政治局勢牽連股市的例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市場觀察(Market Watch)的網站上,一位專業 投資 顧問米奇.塔奇曼(Mitch Tuchman)提到有位理財顧問寫信給他──〈親愛的顧問:我的客戶正在因為川普上任而感到恐慌–告訴我該如何建議〉,內容大致是說他的客戶是一位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支持者,自從川普當選股市大漲後,他就非常焦慮,想要徹底改變他的 投資 策略轉而持有現金或黃金,與他原本的 投資 策略背道而馳。這位理財顧問詢問米奇.塔奇曼的建議,他應該如何告訴客戶呢?
米奇.塔奇曼是這麼回答的:
「身為專業的理財顧問要做的工作應該是鼓勵客戶堅持自己原本的 投資 計劃,提醒他美國過去所經歷的,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911事件、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泡沫化,還有最近一次的房地產泡沫化,以及各種動盪,但是美國股票市場仍然持續的成長──平均每九到十年投資人的報酬就會倍增。
有非常多的人,在2008年時退出股票市場之後就再也不回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當時都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且錯過了之後上漲的時機,結果現在這些人大部份都需要比他們先前所規劃的,工作更久的時間才能退休了。
因此,目前面對這位客戶的情緒應該處理的方式是提供比較保守的 投資 組合,例如:如果目前他的 投資 組合股票及債券比例為60%及40%,那麼就建議暫時調整成40%及60%,如果他接受建議,那麼他會覺得他有在調整他的 投資 行為而做一個合理的妥協。
之後如果股市下跌,他將會覺得這是個平反的時機,這時股價較低,便可建議他回復原有的資產配置比例,如果市場繼續上升,他將不會感到壓力。他的金錢會因為資本主義的體制變動,而不是因為坐在白宮裡面的是誰!」
應將政治理念與 投資 決策分開!
由此可知,人們常常會很直覺的認為目前的政治局勢影響到了投資,但事實是影響到了「投資 行為」,其實總統是誰很少會直接的影響到 投資 ,情緒才是影響投資決策重要的一環,之前在我們一篇文章中〈金融小故事 | 行為財務學 起源〉中提到一個小啟示,決定人們是否能夠 投資 成功的關鍵在於人們控制行為的能力,因此,不要把 投資 跟政治混為一談,理性的將政治理念及 投資 決策分開,才是正確的 投資 行為。
#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