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導,2017年上半年,從主動型基金流向 被動型基金 的資產規模將近5000億美元,這讓全球最大的 被動型基金 公司領航投資(Vangaurd Group)與近年來大刀闊斧縮減其主動型股票基金部門,並將大量資金轉而投入 被動型基金 的貝萊德(BlackRock Inc.),成了最大贏家。而著眼於主動型基金的資產管理公司,像是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和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公司(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則面臨基金規模大失血。
為什麼 被動型基金 成了大贏家?
在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 被動型基金 與主動型基金有何不同。
兩者的差異,引領 被動型基金 出線
被動式投資策略:以低成本方式追蹤市場指數,追求市場報酬
被動式投資,通常稱為指數投資,相信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效率市場假說,主要核心概念為股票價格在任時間點,皆能完全反映所有公開可得資訊,因此,在符合效率市場假說的情況下,投資人很難以特定投資策略,持續擊敗市場。
在「效率市場假說」成立的情況下, 被動型基金 「追求市場報酬,希望基金績效表現與市場指數表現並駕齊驅」的設計宗旨,就能為投資人帶來好報酬。 被動型基金 的操作目標,就是先選定某市場指數作為標竿指數(benchmark index),透過各種追蹤指數的技術,使基金的走勢能貼近標竿指數之走勢,追蹤的誤差能越小越好,常見的 被動型基金 是指數型基金與ETF。
主動式投資策略:以特定策略挑選證券擊敗市場指數,追求超額報酬
主動式投資策略認為,市場上的有價證券(股票或債券)不會總是反應在正確的價格上。的確,如果你曾買過股票,你可能會相信市場並非完全反映公開資訊,因此,能透過找到錯誤定價的有價證券以擊敗市場表現。
以主動型基金「追求超額報酬」的設計宗旨可看出,它的前提奠基在效率市場假說不成立之上,所以基金在操作時,通常會以投資之市場的某個指數作為標竿指數,而經理人利用特定投資策略找出錯誤定價的個股,以獲取超額報酬擊敗市場表現為操作目標。例如:台股一般股票型基金,就是以台灣加權股票指數作為標竿指數,而基金經理人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交易策略,使基金的績效能夠超越標竿指數。
根據被動型與主動型基金的設計理念,兩者的差異之處包含:
(1) 投資標的不同
「主動型基金」:投資標的是由基金經理人依據自己的投資策略,所篩選出的股票或債券組合而成的,所以不同的基金經理人所管理的基金,往往差別很大。
「 被動型基金 」:投資標的是以其追蹤的市場指數所涵蓋的股票或債券為投資標的,其資訊較主動型基金透明公開。
(2) 投資成本不同
「主動型基金」:費用結構可能包含,申購手續費、基金管理費、信託管理費與基金轉換費、贖回手續費等,若投資人不是直接向基金公司申購,還會有額外的經銷費(distribution fees)。
「 被動型基金 」:因不用進行證券分析,可以大幅減少人事費用,也不用像其他基金經常需要依分析結果更換投資標的,亦可降低交易費用,所以基金管理費相對主動型基金低廉許多,單管理費部分之差額每年就可差1%~2%。
(3) 投資風險不同
「主動型基金」:因經理人的主動操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風險;持股可能不夠分散而存在非系統性風險;市場本身存在的系統性風險。
「 被動型基金 」:有效降低道德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其主要面對風險為系統性風險。
了解完 被動型基金 與主動型基金的差異後,我們再來探究為什麼 被動型基金 成了大贏家?
被動型基金 能為投資人創造收益
被動型基金 與主動型基金看似各有千秋,而過去半個世紀,主動式基金也經歷了強勁的成長,為什麼如今主動型基金的成長似乎止步了?反觀 被動型基金 ,美國的 被動型基金 已經從十年前僅占五分之一的規模,攀升至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資產規模。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主動型基金已不再創造優於大盤的績效表現,加上主動型基金收取過高的費率,使得投資人報酬率越來越低,促使投資人開始將資金轉往 被動型基金 。
根據標準普爾道瓊斯指數公司的研究,觀察15年的投資期間,大約90%的主動型基金都無法擊敗指數,研究同樣發現2000~2016年,只有5%的美國大型股主動型基金能夠連續三年跑贏大盤。
主動型基金跑輸指數之比例
反觀 被動式基金 ,根據標準普爾道瓊斯指數公司與領航投資的研究顯示,過去近十年, 被動型基金 的表現非常貼近指數,並且大幅超越主動型基金的表現。因此, 被動型基金 成了大贏家並不意外。
根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研究,到2023~2024年 被動型基金 的市占率將超越主動型基金。
#閱讀時間約為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