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思考未來養育孩子的規劃,並和公司的年輕同事們聊到這個話題。有些人提到,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也會希望他像自己一樣念私立學校,甚至將來出國留學,接受最好的教育。
看來成為父母後,我們會不自覺地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想要將手邊能夠提供的資源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願意在教育上付出?為什麼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投資,常常毫不吝嗇?
教育本質上是一項長期的投資,雖然學費可能會在短期內降低我們的淨值(擁有的財富),但有些父母仍然願意這樣做。這也讓我想到,為何有些投資雖然短期看不到回報,卻仍然值得投入?
這一點可以從公司金融的角度來思考。
資本分配(Capital Allocation)是公司金融中的概念,是指公司決定將賺來的花在哪邊?以及如何花掉?
這個分配的用途在於提高效率與利潤最大化,分析的工具有:
- NPV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
- IRR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 ROIC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其中關於「犧牲短期利益,而獲取長期更大的利益」這個思考,可以從NPV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的角度來看。
NPV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是什麼?
NPV代表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公式是所有現金流往前進行折現,現值之和。
NPV 是指把所有未來的現金流進行折現後的現值之和。簡單來說,它評估的是:如果我現在進行這項投資,會賺多少或虧多少?這是用來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的標準。
NPV 能反映公司財富的預期變動。在資本分配中,NPV 是一個關鍵的投資決策依據:
- NPV>0,則接受投資
- NPV<0,則拒絕投資
打個比方,NPV就像是種一棵樹,NPV如果越大,代表這棵樹最終可以長得越高。
所以說,只要折現率(要求最低回報率)與未來的會帶來的現金流是正數,這筆投資就值得做,此外,如果NPV和IRR給出的結論發生衝突,應選擇NPV較高的項目,這是因為如果一棵樹長得比較快,但最終高度沒有最高,另一棵樹雖然慢一點,但是可以變成參天大樹,那麼應該選擇後者的參天大樹。
從這個角度看,讓自己或小孩接受教育,是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腦袋),去工作產生收入就會產生現金流,即使這筆錢可能發生在很久以後,但只要總體的效益大於零(NPV>0),那麼這項決策就值得去做。
目光短淺的人只看眼前的得失,而忽略未來的機會
另一個角度想,為何有些人不那麼做呢?
在資本分配中有個陷阱(Capital Allocation Pitfall)是「短視近利」,因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財務業績而放棄長期來看可以產生正NPV項目(reject high-positive-NPV projects because such projects generate initial losses, which may cause such key financial measures as earnings per share and/or return on assets to be low or negative in the short run.)
這說明了為何有些人不願意做長期的投入,而只關注在短期的財務成就。
思考至此,也讓我重新反思關於自己的財務規劃—我們是否太過關注於當下的財務成就?例如:「今年我存了多少錢」、「我投資報酬率多少」、「我投資什麼標的賺大錢」…這種社群媒體喜歡的方向,而忽略了對於自己長期有利的面向,例如「什麼樣的配置有助於帶來整體更高的經濟效益?」、「我是否應該投資在自己的專業或人力資本上?」
了解這個觀念,或許我們就更能接受短期的現金流出,而願意等待長期更大的現金流入,以換取更大的收益,也更能理解為何有些人對於教育的重視。
總結重點,不要只追逐短期財務成就,而是要關注具有長期利益,能帶來更巨大價值的項目。(high-positive-NPV projects)。
從這些觀點我們也能知道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具有實質意義的,若您想開始替孩子準備教育費用,定期定額5,000就能幫小孩存200萬留學基金、定期定額 10,000 元,幫孩子準備 300 萬元教育基金,阿爾發將是您最明智的選擇,只需在阿爾發一些投入,就能讓孩子在未來有機會變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