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的醫師誓詞:不要造成傷害

Vanguard 資深分析師 Don Bennyhoff 在他的辦公桌上貼了一張便條紙,上面寫著拉丁文的一句話,出自醫學界著名的 希波克拉底誓詞“First, do no harm”(首要原則,不要造成傷害)。

這條誓詞原本是醫生行醫時應當遵循的倫理準則,提醒醫生在治療病人時應該謹慎,不要讓錯誤的決策反而傷害病人。但這條原則放在投資世界中,同樣適用。

我們經常受到市場消息、財經名嘴甚至親友的影響,產生強烈的「做點什麼」(do something)衝動——可能是賣出資產、調整投資組合,甚至全面撤出市場。

然而,每當這樣的想法浮現時,我們應該先自問:「這樣做,會不會對我的投資造成傷害?」

新聞標題與市場噪音:你的情緒敵人

(圖一) 股市自1929至2016一月的走勢 (S&P 500)

Don Bennyhoff 建議投資人,平時應該多看一些長期的走勢圖,這對於保持冷靜會有幫助。

歷史上,市場經歷過無數次震盪——從 1929 年經濟大蕭條、1987 年黑色星期一、2000 年網路泡沫、2008 年金融海嘯、2020 年新冠疫情,每一次市場崩跌時,財經新聞與專家們總能給出「合理的理由」,讓投資人相信這次的危機是「與眾不同」的,甚至可能是無法回復的災難,同時財經名嘴們也有很 “正當” 的理由告訴投資人趕快逃離市場,但這麼做卻反而是在傷害你的 投資 ,因為即使經歷過這麼多的重大事件,股市依然是持續在走高而不是走低。

但如果我們拉長時間來看,每一次市場危機過後,股市仍然持續上升,投資回報也隨時間推進。

這證明了一個關鍵事實:市場的短期波動,與長期回報無關。真正能影響我們財富的,不是市場的劇烈變動,而是如何應對這些變動

避免犯錯:冷靜比聰明更重要

市場噪音與情緒波動,會讓投資人犯下三大錯誤:

  1. 頻繁交易:短期內進出市場,試圖「躲避風暴」,但往往錯失市場反彈的關鍵時刻。
  2. 恐慌賣出:在市場大跌時過度悲觀,忍痛賣出持有資產,最終錯過長期增值機會。
  3. 過度自信:當市場上漲時,過度樂觀並投入過多風險資產,導致未來可能的劇烈回撤。

冷靜,比聰明更重要! 你不需要預測市場,你只需要堅持紀律,避免因為短期波動而做出錯誤決策。

如何實踐「不要傷害自己的投資」?

建立長期投資計劃,並堅守紀律

設定投資目標,不因市場波動輕易改變策略,運用資產配置多元化投資來降低風險。

不要盲目跟風,學會過濾資訊

避免過度關注短期市場新聞與名嘴建議,多看長期市場走勢圖,理解市場的週期性。

持有現金部位,確保財務穩定

保持至少3-6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讓自己不因突發事件而被迫賣出投資,透過定期定額(DCA)策略,分批進場ETF,避免一次性投入造成市場時機風險。

培養理性心態,學會忽略市場噪音

每當市場大跌時,提醒自己:「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記住,投資的時間時機更重要,市場終將回歸基本面。

    結論:做對的事,而不是做很多事

    投資最難的地方,不是找到下一個熱門標的,而是在市場劇烈波動時,選擇什麼都不做,並持續執行原有計劃。真正的勝利來自於耐心與紀律,而非短線交易與市場預測

    下一次,當新聞或財經專家告訴你「該做些什麼」時,請記住 Don Bennyhoff 的建議:「首要原則,不要傷害自己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