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如何有效累積退休資產,成為全民關注的重大課題。對此,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15日指出若能善用金融科技中的「機器人理財」,有助提升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制度的參與成效,不僅能克服人性弱點造成的績效損失,更能強化長期資產配置與退休準備效率。
陳志彥是在参與工商時報《壯大資 管理•迎向黃金年代》論壇時,做了上述表示。據晨星研究報告顯示,前年的基金平均期酬率達到7.3%,但一般投資人實際報酬卻僅約6.2%,差距雖看似不大,若拉長來看,以500萬元投入、20年期計算,兩者將產生超過340萬元的落差,報酬率相差達15%,原因在於,基金績效反映的是「持有不動」的回報,但多數投資人,往往因市場波動產生恐慌或貪婪情緒,頻繁護整標的,反而導致續效受損。
當基金波動愈大,投資人報酬與基金本身報酬的落差就愈明顯,以某檔科技基金為例,10年來平均報翻高達90%,但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寬僅有1.7%。原因在於,大多數人都是在基金大漲時才投入、下跌時退出,落入「追高殺低」的情緒陷阱,研究報告指出,選擇波動性相對較低的基金,反而長期績效會更好的。
有鑑於此,報告提出要提升資產成效的四大關鍵原則、包括「提早開始」、「定期定额」、「資產多元配置」及「長期持有並定期再平衡」•而機器人理財正好能以自動化方式,協助民眾落實上述原則。他表示,TISA制度設計的初衷,即為鼓勵長期儲蓄與投資,為退休做準備,其架構參考了日本MISA與美國IRA等制度。
有趣的是,日本NISA制度中,參與人數龄多的年齡層為20至40成的年輕族群,主要原因在於提早投入可享有「時間複利」的長期累積效果,台灣TISA已上路,也積極推動年輕世代提早參與市場並定期定額投資,才能發揮制度長期效益。
針對民眾常見的投資困難,如不知如何選掃商品、如何配置資產與進行再平衡,他強調:「這正是機器人理財的用武之地。」機器人理財透過AI演算法與風險分析機制,協助投資人完成投資目採設定、風險評估、資產配置、組合挑選與後續監控五大步驟降低人為情緒干擾,提升整造績效。
陳志彥舉例說,美國總統川普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股市大幅震溫,許多投資人當時因恐慌而退場,幾周之後市場迅速反彈、創下新高,導致錯失漲。相對地,若由機器人理財操作,使會於下跌時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市場下跌時將逢低加碼,漲勢中則適度減碼,達到「低買高賣」的效果,反而可提高長期報酬。